
《央视军事频道》报道,中国歼-20悄无声息地穿透对马海峡和巴士海峡的防空网络。 然而,这场看似技术炫耀的行动背后,藏着比隐形涂层更深的战略意义。尤其美日韩雷达沉默得像被按了静音键——要么是他们的反隐身体系出了致命漏洞,要么就是有人选择用沉默掩饰恐慌。无论是哪种可能,中国都已经在亚太军事博弈的棋盘上落下一枚关键棋子。 对马海峡从来不是普通的航道。这条宽度不足200公里的水道,被美日韩的萨德、爱国者系统和预警机编织成"地球上最密集的防空网"。 2017年轰-6K(图1)经过时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日本防卫省能实时发布航迹图;但这次歼-20的穿越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却让三国军方集体失语。 央视的报道堪称教科书级的心理战:既炫耀了隐身性能突破,又暗示对手连发现目标都做不到,更遑论拦截。这种战术比实弹演习更具破坏力——它直接动摇了美国区域防空体系的信誉基础。 巴士海峡的穿越则更露骨地指向台海。这条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水道,是美军驰援台海的必经之路。歼-20在此常态化巡逻,等于在演练"关门打狗":战时只要掐住这个咽喉,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就会变成活靶子。 配合射程1000公里的新型雷达和PL-15导弹,中国正在构建一套"发现即摧毁"的杀戮链。五角大楼去年预测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隐身机队时,恐怕没料到威慑来得如此之快。 技术细节暴露了更危险的趋势。歼-20装备的碳化硅半导体雷达,探测范围是F-35的三倍,这意味着它能在敌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。 双座型歼-20S(图2)的出现,则暗示中国正在开发有人机指挥无人机群的"蜂群战术"。当美国还在为F-35的软件升级头疼时,解放军空军已经跳出了单机性能竞赛,转向体系化作战。这种代际差不是靠增加几个萨德连队就能弥补的。 但真正的战略意图藏在生产线上。中国每年歼-20产能,全部用于自身部署,这与美国F-35分散供应19个国家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。 到2030年千架规模的歼-20机队,将彻底改写西太平洋的力量对比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核改装计划——这意味着歼-20未来可能承担战术核打击任务,将中美对峙从常规战争升级到核门槛边缘。这种模糊地带正是最危险的博弈空间。 美日的沉默反应值得玩味。他们或许真的没侦测到歼-20(图3),这暴露了反隐身技术的致命缺陷;也可能是故意不公开,避免刺激区域军备竞赛。 但无论如何,这种信息黑洞会引发连锁反应:韩国可能重启隐身战机项目,日本或将加速六代机研发。 而中国要的正是这种"恐惧传导"效应——用技术威慑逼迫对手在军备竞赛中透支国力。 歼-20的这次巡航绝非简单的武力展示,它是中国"近海控制"战略的里程碑。当隐身战机可以自由穿透第一岛链时,美国经营七十年的亚太防御体系出现了结构性裂缝。 接下来的看点很明确:美军是否会紧急部署新型反隐身雷达?日本会不会解禁战机出口支援台湾?中国何时测试舰载型歼-20?这些问题的答案,将决定西太平洋是走向危险的平衡,还是不可控的军备螺旋。


源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